尽管国家已出台相关多项减税政策,但对于融资难、负担大、成本高的中型企业来说仍不“解渴”。多家中小企业的负责人纷纷打出话匣,诉说公司发展的艰辛。
据相关人透露,目前,有些中小企业的税负已接近利润总额的57%。
“负担太重了,该减减了。”经营一家广告公司的赵华向记者算了一笔流水账:营业税5%、文化事业费3%、营业税附加税包括城建税7%、教育费附加3%和防洪费1%,总计8.55%,另外还有25%的企业所得税等。
“没有税收优惠。”多位受访人士都对记者表示,中型民企很少遇到减税。
据了解,国家对减税企业有着严格的限制。根据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国家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至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除此之外,各地政府鲜少出台针对中型民企的优惠政策。
如此一来,还有减税空间吗?
近年来,国家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了多项减税措施。如从2011年11月1日起,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等。
“从税收情况看,小微企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并不是很大,但是其社会效益却不容小觑,如带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等 。”李齐云说,结构性减税是我国的发展趋势,可能会逐步覆盖某个税种、某个行业、某类企业等,普惠式减税也有可能涉及中小微企业。
一直以来,小微企业在融资、发展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难题。如今,小微企业生存的艰辛终于获得关注,两道减免税政策一并发出,将明显减轻其税负。但与小微企业处境相似的中型企业依然没有盼到减税甘霖。中型企业的尴尬状态让人忧心:融资难、负担大、成本高自不必说,没有利税大户的骄傲,没有上市公司的光环,常年遭受着无人疼无人爱的冷落。
财政部10月20日公布的今年全国前3季度税收收入情况显示,1至9月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1292.18 亿元,同比增长27.4%,为同期GDP增速的近3倍,增速惊人。因此可见,我国仍有不小的减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