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目前分布的一份企业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与2008年相比,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7类分项中有5项出现倒退,专家呼吁政府“微观干预”亟待退出。
这项调查涉及6000多家企业,从2010年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7个方面入手,除了“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两项的评价比2008年略有好转外,企业对“人力资源供应”、“金融服务”、“企业经营的法制环境”、“政府行政管理”、“基础设施条件”5个项目的主观评价均低于2008年。
在2010年企业经营环境评价中,分数倒退最多的是“基础设施条件”,得分为3.19,而2008年的得分为3.57。分差居次席的是“企业经营的法制环境”,2010年的得分为3.1,2008年为3.24。此外,“人力资源供应”、“金融服务”、“政府行政管理”的得分也有小幅下降。
调研报告不仅进行了纵向比对,也对各个省份的企业经营环境进行了横向比对。2006年、2008年和2010年的数据显示,经营环境评价靠前的主要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其中上海市一直稳坐第一把交椅。2010年的前五名分别为上海、江苏、天津、浙江、北京。而中西部地区除了重庆有大幅度提升外(2010年排第11名,2008年第17名,2006年第20名),大多省份排名比较靠后,且进步不明显。
政府“微观干预”亟待退出
“呼吁政府认真清理、彻底清理,现在所谓的‘微观干预’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樊纲建议,下一阶段应尽快打破垄断,尽快对民营企业开放市场。
据记者了解,上述关于“政府行政管理”的调研内容,就涉及到“地方政府对企业是否干预过多”,“市场准入限制过多”,“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执法效率”,“企业集资、摊派或其他非税上缴相当于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企业经营者与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打交道的时间比例”等具体内容。
而政府能否放开管制,让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尽快得到发展,将关系到中国企业竞争力能否快速提升。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则认为,目前中国的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投资,主要依赖政府和银行资金,走的仍是融资平台的路子,这很容易形成坏账。为此,需要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