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首页 | 加收藏 | 回首页 | 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新闻资讯 > 社会扫描 > 禹生石纽史料

禹生石纽史料

发布时间:2017-07-25来源:绵阳企业网绵阳企业网字号:
 

禹生石纽史料专辑
李德书  选编
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
四川省大禹研究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禹羌文化研究所
公元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目  录
战国《竹书纪年》 1
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1
西汉·桑弘羊《盐铁论·国疾》 1
西汉·扬雄《蜀王本纪》 1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2
东汉·雍陟《景云碑》 2
晋·谯周《蜀本纪》 2
晋·陈寿《三国志·秦宓传》 2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2
晋·常璩《华阳国志·补遗》 3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3
南朝·范晔《后汉书·戴良传》 3
南朝·沈约《宋书·符瑞志》 3
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沫水》 4
唐·贞观李泰等著《括地志》 4
唐开元·欧阳洵《艺文类聚》 4
唐元和·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4
五代·刘《旧唐书·地理志》 4
五代·杜光庭《青城记》 5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5
北宋《方册》 5
北宋《路史》 5
北宋·欧阳修等著《新唐书·地理志》 5
北宋《郡国志》 6
南宋《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徐天注》 6
南宋《方舆胜览》 6
南宋《舆地纪胜》 6
南宋《舆地广记》 7
南宋·计有功《大禹庙记》 7
明·陈仁锡《潜确居类书》 7
明·王黉注本《新刻按鉴编纂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卷五·禹王承位会诸侯(周游) 8

明·嘉靖高简《石泉禹庙岣嵝碑跋》 8
明·嘉靖《杨升庵外集》 8
明·嘉靖杨慎《禹穴》 8
明·万历《按鉴演义帝王御世有夏志传》
卷一(英国博物院藏本) 9

清·乾隆《御批通鉴辑览》(清光绪壬寅三省堂校正版) 9
清·乾隆李调元《井蛙杂记》 10
清·乾隆《李太白全集·外记》(王琦注) 10
清·乾隆《石泉县志·舆地》 10
清·乾隆《石泉县志·古迹》 10
清·乾隆《石泉县志·舆地》 10
清·乾隆《石泉县志·金石》 11
清·乾隆《石泉县志·金石》 11
清·乾隆《石泉县志·舆地》 11
清·乾隆《石泉县志·古迹》 11
清·乾隆《石泉县志·人物》 11
清·乾隆《石泉县志·坛庙》 12
清·乾隆《石泉县志·古迹》 12
清·乾隆姜炳章《禹穴考》 12
清·乾隆姜炳璋《重建夏禹王庙记》 13
清·嘉庆《四川通志·山川·龙安府》 13
清·嘉庆《四川通志·山川·龙安府》 13
清·嘉庆《四川通志·祠庙·龙安府》 13
清·嘉庆《四川通志·古迹·龙安府》 14
清·嘉庆《四川通志·金石·龙安府》 14
清·嘉庆《大清—统志》 15
清·嘉庆《锦里新编》 15
清·道光二十一年《龙安府志·杂志》 15
清·道光二十一年《龙安府志·杂志》 16
清·浙江绍兴禹陵藏本《姒氏世谱》 16
民国二十年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16
民国二十一年《北川县志·古迹》 17
民国二十一年《北川县志·礼俗》 17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北川大禹故里大事记 18
附录二: 
“5·12”抗震救灾中,国内主要媒体有关北川
大禹故里的报道文摘 25

附录三:
四川省大禹研究会主要学术成果 31
 
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巳,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巳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战国《竹书纪年》

注:此书晋代出土于汲郡战国襄王墓中。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禹出西羌,文王生北夷。

——西汉·桑弘羊《盐铁论·国疾》

 
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坪……
禹,六月六生于石纽,身长九尺二寸。

——西汉·扬雄《蜀王本纪》

 
禹父鲧者,帝颛顼之后。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背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东汉·赵煜《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先人伯杼,匪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帷屋甲帐,龟车留辶,家于梓潼,九族布列,裳
 相龙,名右冠盖。

——东汉·雍陟《景云碑》

注:此碑2003年3月出土于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现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

——晋·谯周《蜀本纪》

 
禹生石纽,今之汶川郡是也。

——晋·陈寿《三国志·秦宓传》

 
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刳儿坪。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石纽,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不敢放六畜。

——晋·常璩《华阳国志·补遗》

 
禹,六月六日生于石纽。(广柔)县有石纽邑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

——南朝·范晔《后汉书·戴良传》

 
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巳,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巳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南朝·沈约《宋书·符瑞志》

 
沫水出广柔徼外(《汉书·地理志》蜀郡有广柔县)。(广柔)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开山图注》云: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中得月精如鸡子,吞之遂孕,十四月而生禹。扬雄《蜀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今夷人共营之,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罪逃野,捕之者不逼,能藏三年,不为人得,则共原之,言大禹之神所祐也。

——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沫水》

 
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
广柔废县,在汶川治西七十三里。
 

——唐·贞观李泰等著《括地志》

 
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

——唐开元·欧阳洵《艺文类聚》

 
禹,汶山广柔县人,生于刳儿坪。……禹自名刳儿坪,至县治五里。

——唐元和·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汶川,汉绵虒县地,属蜀郡。晋置汶川县,后周移汶川于广阳县齐州置,即今治也。玉垒山在县东北四里。石纽山,亦在县界。永徽二年,废北川县并入石泉。

——五代·刘日旬《旧唐书·地理志》

 
禹生石纽,起于龙冢。龙冢者,江源岷山也。

——五代·杜光庭《青城记》

 
禹生于石纽,石纽村在汶川县西一百二十里。……石纽村在今茂州汶川县北四十里。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禹生石纽,古汶山郡也。

——北宋《方册》

 
石纽村在汶川西番界龙冢山之原。……
鲧,高阳氏孙,字熙,汶山广柔人也。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巳,年壮不孳,获若后于石纽,服媚之而孕。岁有二月,以六月六日屠副而生禹于僰道之石纽乡,所谓刳儿坪者。长于西羌,西夷人也。

——北宋《路史》

 
石泉,中下。贞观八年置,永徽二年省北川县入焉。有石纽山。

——北宋·欧阳修等著《新唐书·地理志》

 
石纽山在今石泉县南。

——北宋《郡国志》

 
(石纽)在茂州石泉县。其地有禹庙,郡人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此。《元和郡县志》:禹汶山广柔人,生于石纽村。《水经注》: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广柔,即今石泉军。

——南宋《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徐天祐注》

 
灵帝以汶江、蚕陵、广柔三县立汶山郡,广柔即今石泉也。
禹生于石纽。……本属茂州,今在石泉县南。

——南宋《方舆胜览》

 
禹生于石纽村,古石纽在茂州,今石纽在石泉军。

——南宋《舆地纪胜》

 
(石泉)隋汶川县地,属汶川县。唐贞观八年析置石泉县,属茂州,皇朝熙宁九年来属。有石纽山,禹之所生也。

——南宋《舆地广记》

 
秦汉而下,为国曰冉駹,为道曰绵虒,为邑曰广柔也。汉灵帝析而郡之曰汶山。后周又析而邑之曰汶山。唐贞观八年又析而县之曰石泉。唐以前石泉之名未立,谯周、陈寿、皇甫谧皆指石纽为汶山之地。周曰:“禹生于汶山广柔之石纽,其地为刳儿坪。”寿曰:“禹生汶山石纽,夷人不敢牧其地。”自石泉之名立,其后唐《地理志》、国朝《职方书》、《先儒舆地纪》皆以石纽归石泉。虽莫辩其故,然汶山之山曰铁豹,江水出焉。汶川之山曰玉垒,湔水出焉。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

——南宋·计有功《大禹庙记》

注:原载清乾隆版《石泉县志》
 
禹穴在四川石泉县治之北……有“禹穴”二字乃李白所书。

——明·陈仁锡《潜确居类书》

 
禹乃皇帝玄孙。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娶有莘氏女名修巳,见流星贯昴,梦接而孕,怀十有二月,乃尧戊戌五十八载六月六日,生禹于僰道之石纽村(僰,音北,邑名,在今四川龙安府石泉县)。

——明·王黉注本《新刻按鉴编纂开辟衍绎
通俗志传》卷五·禹王承位会诸侯(周游)

 
石泉石纽山,禹产地也。

——明·嘉靖高简《石泉禹庙岣嵝碑跋》

注:原载清乾隆版《石泉县志》
 
蜀之石泉,禹生之地,谓之禹穴。

——明·嘉靖《杨升庵外集》

 
蜀之石泉,禹生之地,谓之禹穴。其石杏深,人迹不到。顷巡抚仪封刘远夫修蜀志,搜访古碑,刻有“禹穴”二字,乃李白所书,始知会稽禹穴之误。

——明·嘉靖杨慎《禹穴》

注:原载清乾隆版《石泉县志》
 
禹王乃黄帝的玄孙,姓姒氏,鲧之子,母名志,号修巳,有莘氏女……尧帝戊戌五十八年六月六日修巳胸拆,而生禹于僰道之石纽乡,即今四川龙安府石泉县石纽村禹穴是也。

——明·万历《按鉴演义帝王御世有夏志传》
卷一(英国博物院藏本)

 
夏后氏大禹,姒姓,颛顼之孙,鲧之子,生于石纽。(注:谯周《蜀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广柔废县,在今茂州汶川县西北地,有石纽村。《元和志》:禹所生处。考《唐书·地理志》:茂州石泉县治有石纽山。石泉今属龙安府,山下有大禹庙,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此。今以蜀纪,元和志为据。)
长于西羌(注:今洮、岷、松、茂古为西羌)。封夏伯,故曰伯禹。天下宗之,故曰大禹。

——清·乾隆《御批通鉴辑览》
(清光绪壬寅三省堂校正版)

 
《易林》:禹生石夷之野。《后汉书·戴叔鸾传》云:大禹生西羌。《水经注》:禹生蜀之广柔县石纽村,今之石泉县也。石纽村,今之石鼓山,其山朝暮二时有五色霞气。又有大禹采药亭,在大业山。

——清·乾隆李调元《井蛙杂记》

 
蜀之石泉,禹生之地,谓之禹穴……有“禹穴”二字,乃李白所书。

——清·乾隆《李太白全集·外记》(王琦注)

 
大禹庙,在县东南一里石纽山下。禹生于石纽村。未设县先有是庙。

——清·乾隆《石泉县志·舆地》

 
禹穴,县北三十里九龙山下,涧谷幽险,人迹罕到。沿溪而入,飞湍喧耳。

——清·乾隆《石泉县志·古迹》

 
天下禹穴有三:在会稽者,葬处也;在宛委者,藏书处也;在石泉者,降生处也。

——清·乾隆《石泉县志·舆地》

 
禹穴楷书,唐李白手迹……在九龙山石壁。

——清·乾隆《石泉县志·金石》

 
禹穴篆书,在九龙山石壁。

——清·乾隆《石泉县志·金石》

 
石纽村以山得名。

——清·乾隆《石泉县志·舆地》

 
《杨升庵外集》云:广柔隋改汶川,今石泉县也。石纽村,今之石鼓山也。其山朝暮二时有五色霞气。又有大禹采药亭,在大业山。其地药气触人,往往不可到。

——清·乾隆《石泉县志·古迹》

 
大禹,黄帝五世孙,名文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修巳,见流星贯昴,遂有娠而生禹于石纽村。

——清·乾隆《石泉县志·人物》

 
大禹庙,县东南一里石纽山下。故未设县先有是庙。

——清·乾隆《石泉县志·坛庙》

 
刳儿坪在九龙山第五峰下,地稍平,有迹俨如人坐卧之状,相传圣母生禹迹。刳儿者,即修巳拆胸之说也。

——清·乾隆《石泉县志·古迹》

 
汉晋诸儒,谓“禹生于石夷之野”者,焦赣《易林》也。谓“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者,谯周《蜀本纪》也。谓“禹六月六日生于石纽”者,皇甫谧《帝王世纪》也。范蔚宗《东汉书·戴良传》云:“仲尼生于东鲁,大禹生于西羌。”郦道元《水经注》:“禹生于蜀之广柔县石纽村”。嗣后唐宋诸公作地志,谓石纽村以山得名,唐为石泉即汉广柔县地。按石纽山在县南一里,川西郡县诸山无名石纽者,则禹之诞生于此,无疑也。

——清·乾隆姜炳章 禹穴考》

注:原载清乾隆版《石泉县志》
 
粤考记载:神禹生于石纽村。诸儒作地舆志,皆以石纽为石泉……邑石纽山下旧有庙,《新唐书》志之。

——清·乾隆姜炳璋《重建夏禹王庙记》

注:原载清乾隆版《石泉县志》
 
石泉县。石纽山在县南一里,有二石结纽,每冬月霜晨有白毫射云霄。山麓有大禹庙。《名胜志》、《帝王世纪》以为鲧纳有莘氏,胸臆坼而生禹于石纽。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熏修裸享,岁以为常。

——清·嘉庆《四川通志·山川·龙安府》

 
九龙山。在(石泉)县北二十里,山势嶙峋,排列九岭,如龙起伏状。第五岭下即刳儿坪,禹生于此,血石满溪。李白书“禹穴”二大字,镌于山顶。

——清·嘉庆《四川通志·山川·龙安府》

 
大禹庙。在(石泉)县东南石纽山下,邑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裸享,岁以为常。

——清·嘉庆《四川通志·祠庙·龙安府》

 
刳儿坪。《一统志》:禹穴在石泉治之北,大禹生此。《旧志》:在九龙山第五峰下,地稍平阔,石上有迹,俨如人坐卧状,相传即圣母生禹遗迹。县石纽山有禹穴,李白书“禹穴“二字刻绝壁上。……
嗣后唐宋诸公作地志,谓石纽村以山得名,唐为石泉县,即汉广柔县地。按:石纽山在县南一里,川西郡县诸山无名石纽者,则禹之诞生于此无疑也。

——清·嘉庆《四川通志·古迹·龙安府》

 
禹穴碑。《碑目考》:(石泉)县南二十里,夏禹实生于此。镌古隶书“禹穴”二大字于石壁,又有李白所书二楷字。
峋嵝碑。《碑目考》:在(石泉)县南一里,石纽山下,禹庙前。大禹所书,字画奇古。
石纽篆书。在石纽山石上,书人姓名无考。

——清·嘉庆《四川通志·金石·龙安府》

 
(九龙山第五峰)有“禹穴”李白书二字刻绝壁上。

——清·嘉庆《大清—统志》

 
刳儿坪,在石泉县南石纽山下。山绝壁,上有“禹穴“二字,大径八尺,系太白书。坪下近江处,白石累累,俱有血点浸入,刮之不去。相传鲧纳有莘氏,胸臆拆而生禹石上,皆其血溅之迹。土人云:取石煎水,可治难产。

——清·嘉庆《锦里新编》

 
《蜀王本纪》曰: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水经注》曰:广柔县有石纽乡,禹所生地。《青城记》曰:禹生于石纽,起于龙冢。龙冢,江源岷山也。《图》荣氏注云: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中,得月精如鸡子,爰而吞之,十四月生禹。

——清·道光二十一年《龙安府志·杂志》

 
禹穴在石泉治之北,大禹生此。有迹俨如人坐卧状,相传即圣母生禹迹……有“禹穴”李白书二字刻绝壁上。

——清·道光二十一年《龙安府志·杂志》

 
禹乃黄帝之元孙也。母,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巳。孕岁有二月,于尧戊寅二十八载六月六日生禹于西川之石纽乡。

——清·浙江绍兴禹陵藏本《姒氏世谱》

 
【石纽山】在四川北川县南一里。《唐书·地理志》:“石泉县有石纽山”。《清一统志》:旧志有二石结纽,因名。有大禹庙。又谯周《蜀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广柔废县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北。地有石纽村。《元和志》同。

——民国二十年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北川古为石纽村,神禹故里也。至北五十里有禹穴,地名清泗沟,两山峡峙,涧水中流,旁可通入。入峡八里,左有幽邃之阿壁,光如瓮,即穴也。对岸逼辏,树几交柯,天光一线。穴下涧石,泽白如玉,有膝掌痕及殷红斑点。水浇其上如血溅染,俗呼洗儿池、血石,即圣母诞禹处。石屑催生颇应,斑点凿灭久,复现如初。

——民国二十一年《北川县志·古迹》

 
禹庙,每年春秋与关岳庙同时致祭,其仪注与文武庙同,唯无乐歌。当前清初年以北川为大禹降生之地,特颁祀典,祭以太牢,至今仍之。

——民国二十一年《北川县志·礼俗》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有关北川大禹故里大事记
 
1988年1月,北川县方志办、北川县政协文史委编印了《禹生北川》一书。
1988年5月,绵阳市政协组织文史专家到北川考察后,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发大禹故里的书面建议。
1989年6月,绵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旅游协调小组组长李举之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北川考察后,表示支持开展大禹文化研究和大禹故里开发,并向绵阳市委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市委常委会的支持。
1989年11月,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规划论证会在北川举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队长王仁湘及省、市、县有关专家学者,省、市、县有关领导,共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同意该规划作进一步修改后分步实施。
1990年3月,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将北川大禹故里(含禹里乡石纽山、禹穴沟、古石泉县城)公布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1990年5月2日,绵阳学者李德书在《绵阳日报》发表《禹生石纽在北川》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5月5日,“禹生石纽考察座谈会”在北川举行,省内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认为禹生北川依据充分,建议成立大禹研究会,推进大禹文化学术研究和大禹故里开发建设。
1990年10月,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筹备组在北川成立,国内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筹备会议。会后在北川、绵阳两地举行了大禹文化学术报告会。原四川省委书记杨超在筹备会上作了学术讲座。冉光荣、周九香、姒元翼、李德书等专家学者在绵阳、北川分别作了面向公众的学术报告,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1991年11月,北川县人民政府按照清乾隆年间样式重建的“神禹故里”牌枋落成;绵阳市人民政府和北川县人民政府共同出资新建的全国第一个“大禹纪念馆”(仿秦汉建筑),在北川禹里乡落成(馆名由张爱萍将军题写);全国第一个大禹研究会——“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在北川县城正式成立。绵阳市政协主席李举之被推选为四川省大禹研究会会长。
1992年7月,“全国大禹及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川县城举行。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孟世凯等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先生发来贺信,并提交了论文《禹生石纽说的历史背景》。四川省政协主席廖伯康、四川省副省长韩邦彦、原省委书记杨超等出席会议并作了学术发言。
1992年10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北川县撤区并乡建镇后保留了历史上就有的禹里乡建制(全省唯一的禹里乡)。
1992年11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成在北川拍摄的《大禹故乡行》电影片在国内发行放映。
1992年底,应四川文史界元老、原副省长、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秀熟先生函请,国家主席杨尚昆为北川县题写了“大禹故里“牌枋匾额。
1994年11月,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常务理事扩大会在北川举行,四川省副省长韩邦彦出席会议。会议推举四川省政协主席聂荣贵为四川省大禹研究会会长。
1998年7月,由四川省副省长徐世群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巴蜀文化大典·历史卷》记载:“大禹,又名夏禹。《水经注》说禹生汶川西北,实际是今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北川县还为此修纪念馆,开纪念会。”
1999年5月5日,中央电视台4频道播出《中华文明之光》系列片——“大禹治水”,片中展现了北川大禹故里“石纽”、“甘泉”及禹穴沟三处“禹穴“题刻和大禹纪念馆等众多文物景点画面。
1999年11月,“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讨会”暨四川省大禹研究会换届会在北川举行。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和省、市、县有关领导6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02年11月,“全国首届禹羌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川举行,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20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孟世凯到会指导。四川省政协主席、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名誉会长聂云贵,水利部原副部长、中国水利企业协会会长朱登铨,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韩邦彦,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李绍明,四川省大禹研究会会长冉光荣等出席会议。(会前四川省大禹研究会会长作了调整)
2003年初,四川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撤销北川县成立北川羌族自治县的请示(附件中有北川自古为大禹故里的内容)。
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北川县,成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
2006年7月,“全国第二届禹羌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川县城举行。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沈常云、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东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曲润海等200余位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导参加会议。沈常云宣读中国先秦史学会和会长李学勤先生的贺信。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赵延年、水利部原副部长周保志、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杨海清、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英等主席了会议。(会前四川省大禹研究会换届选举,冉光荣任会长,李德书任常务副会长)
2007年2月,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成立,办公地址设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李德书、平文艺等任名誉所长,谢兴鹏任所长。
2007年7月,中国先秦史学会和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全国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致开幕词,并作了主题报告。会上成立了“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基地主任李德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宣布命名北川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会议其间,全体代表参加了在禹里乡石纽山禹王庙举行的“六月六”大禹诞辰祭祀民俗活动,李学勤先生代表中国先秦史学会敬献了花蓝。
2008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直升飞机到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看望了受“5·12”大地震影响准备转移的受灾群众。看了北川老县城废墟之后,温家宝说,要保护羌族文化,再造一个新北川。
2009年1月,四川省社科院召开禹羌文化研究所灾后重建工作座谈会,决定由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兼任所长,李德书任执行所长。原所长谢兴鹏在“5·12”大地震中不幸遇难,四川省社科院举行了谢兴鹏遗著《感悟禹里羌乡》出版座谈会。
2009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有北川大禹祭祀习俗和大禹传说等7大项。
2010年6月11日《四川日报》第四版刊登了该报记者颜婧的文章《云朵上的民族绽放在世博大舞台上》,报道“整个6月,上海世博园的中华元素区将上演‘羌绣展示’,尽显羌族风采”。同时还刊登颜婧拍摄的有“大禹故里,中国北川”背景字样的羌绣展示厅彩色照片。

附录二:
 “5·12”抗震救灾中,国内主要媒体
有关北川大禹故里的报道文摘
 
中国妇女报主编宋美娅、责编侯晓然《北川:大禹的故里》文摘:
农历六月初六,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诞辰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大禹故里——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都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该乡数千乡亲和前来朝拜大禹的上万远方来客,齐聚大禹出生地禹里乡禹穴沟,举行别开生面的祭祀活动。
(原载2008年5月17日《中国妇女报》)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北川的朋友们,你们还好吗?》文摘:
北川尽管僻远,对于我们学历史考古的人来说,却非常重要和亲切。传说这里是大禹的诞生地,早在汉代的文献中即有“禹生石纽”的记载,石纽便在北川,所以司马迁《史记》说:“禹兴于西羌”。千百年来,北川一带的羌族同胞年年祭奉大禹。关于这方面的学术问题,我写过《禹生石纽说的历史背景》小文。中国先秦史学会2007年同北川联合举办了“全国大禹文化研讨会”,还成立了“禹羌文化研究基地”。
(原载2008年5月21日《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李斌《再造新北川——温家宝重返四川重灾区北川考察纪实》文摘:
5月22日,温家宝总理重返四川重灾区北川考察。下午5时10分许,一抵达绵阳机场,温家宝总理就和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国务委员马凯以及总指挥部其他成员一起改乘直升机前往北川察看唐家山堰塞湖,看望禹里乡准备转移的群众,并前往在地震中遭受严重毁坏的北川县城,了解受灾情况。
直升机随后在禹里乡降落。这里位于唐家山堰塞湖的上游,是传说中大禹的故里。
(新华社四川绵阳5月22日电,原载2008年5月23日《光明日报》等国内各大媒体)
 
新华社记者郭威《北川县禹里乡水位持续上涨》文摘:
近日来,位于唐家山堰塞湖上游地区的北川县禹里乡水位持续上涨,越来越多的房屋、道路、农田被淹。
(原载2008年5月30日《四川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抢救羌族文化遗产》文摘:
此次受灾严重的北川县隶属绵阳市,是我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还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乡,有丰富的大禹文化遗址遗存,羌族人民至今还每年祭祀大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它命名为“大禹文化之乡”,在这里召开过多次全国禹羌文化学术研讨会。
(原载2008年6月14日《光明日报》)
 
四川日报记者李晓东《再造秀美北川——访北川县委书记宋明》文摘:
6个工作组不分昼夜,跋山涉水,深入到各乡镇,配合部队给高山、半山上的被困群众送食物和药品。干部给禹里乡石纽村63岁的刘显芬搭起帐篷,送来粮食,她动情地说:“有党的关怀,再大的困难我都不怕。”
(原载2008年6月16日《四川日报》)
 
人民日报记者李舫《羌族文化重建进行时》文摘:
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家园被毁,也使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很大的困难。大禹故里——北川县禹里乡禹穴沟许多遗迹受到不同程度损毁;北川县的羌族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倒塌,大量文物和档案文献被埋或严重毁坏;北川文化馆5名正式工作人员在地震中全部遇难,一名会吹羌笛的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
(原载2008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四川日报记者王代林《茂县至北川公路改道》文摘:
S302线茂县至北川公路从茂县方向已推进至北川县禹里乡望江村。由于堰塞湖原因,禹里乡至北川县城原有老公路不能再用了。交通部门决定改经禹里、苏保至擂鼓接S105线,全长47.2公里,其中改建11.9公里、新建35.3公里。目前由禹里和擂鼓从两头向中间推进,擂鼓至禹里方向由二炮某部推进至苏保,已抢通12.6公里;禹里至擂鼓方向由武警交通部队负责,已抢通5.5公里。
(原载2008年6月25日《四川日报》)
 
四川日报记者胡彦殊《决战生命线大通道,“擂鼓——禹里”段全面恢复施工》文摘(略)
(原载2008年6月28日《四川日报》)
 
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黄传会《最后的县城》(报告文学)文摘:
北川——一个原本默默无闻,却由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而震惊了全世界的地方。
公元566年,北周武帝天和元年置北川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北川是夏王朝的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是我国羌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保存最为集中的地方。
(原载2008年6月28日《光明日报》)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经大忠《永远和人民在一起——抗震救灾英雄事迹报告团成员发言》文摘:
我叫经大忠,羌族人,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的县长。北川是大禹的故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干百年来,羌家儿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过着平静而祥和的生活。
(原载2008年6月29日《人民日报》抗震救灾特刊)
 
吴功斌、四川日报记者李晓东《筹建地震遗址博物馆绵阳已收集千件实物》文摘:
目前收集到最大的实物是一块曾经在安县与北川县交界公路要道上悬挂的“大禹故里”宣传牌。
(原载2008年6月30日《四川日报》)
 
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主任、西南科技大学教授李德书《擂禹路记》文摘:
伟载,北川!大禹降生地,羌族自治县……
擂禹路,本无路,有了部队就有路,以人为本就是路。
擂禹路,非常路,大禹故里英雄路,羌族人民幸福路,军民团结无敌路,科学发展和谐路。
(原载2008年12月12日《火箭兵报》)

附录三:
四川省大禹研究会主要学术成果
 
1、《大禹史料汇集》,钟利戡、王清贵辑编,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筹备组编,巴蜀书社1991年5月出版。
2、《大禹研究文集》,陈勤帜、邓德荣编,四川省大禹研究会1991年10月出版。
3、《大禹及夏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陈勤帜、李德书、钟利戡、赵兴武编,巴蜀书社1993年1月出版。
4、《人类起源与中华文明起源漫谈》,李德书著,四川省大禹研究会1999年7月出版。
5、《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李德书、陈开平主编,四川省大禹研究会2000年5月出版。
6、《大禹研究文稿》,李德书著,四川大禹研究会2002年5月出版。
7、《禹生石纽在北川》,赵兴武编,四川省大禹研究会2002年9月出版。
8、《九州方圆话大禹》,谢兴鹏著,四川省大禹研究会2002年10月出版。
9、《炎黄嫘祖研究文稿》,李德书著,四川省大禹研究会2002年12月出版。
10、《华夏神游探禹里》,王玉梁、董云飞、赵兴武编,四川省大禹研究会2003年6月出版。
11、《禹羌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李德书、陈开平主编,四川省大禹研究会2003年6月出版。
12、《第二届全国禹羌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李德书、谢兴鹏主编,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2007年7月出版。
13、《大禹文化》总第1期(李学勤先生题写刊名),李德书、谢兴鹏主编,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2008年4月出版。
14、《巴蜀文化简论》(高等学校教材),李德书编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李学勤先生题词:“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历夏商周、西南之光。”
15、《大禹文化》总第2期(“5·12”抗振救灾北川专辑),李德书主编,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2008年9月出版。
16、《感悟禹里羌乡》(研究文集),谢兴鹏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17、《大禹文化》总第3期(纪念“5·12”特大地震一周年专辑),李德书主编,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2009年4月出版。
18、《大禹文化》总第4期(中国禹羌文化论坛专辑),李德书主编,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2009年8月出版。
19、《大禹文化》总第5期,李德书主编,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2010年4月出版。
20、《大禹文化》总第6期,李德书主编,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2010年10月出版。
21、《禹生石纽史料专辑》,李德书选编,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2010年11月出版。
 

绵阳企业网

 (编辑:浪子) 


分享到: 更多
  

热点图文

  • 追寻辉煌记忆 绵阳爱心企业慰问
  • 西蜀子云亭 共铸社区魂
  • 绵阳市信息知识社科普及示范基地
  • 第四届中国酱文化节在四川江油盛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商业合作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2011-2015 绵阳企业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6020961号-2

    绵阳企业网 永久域名:www.8160816.com 联系电话:0816-2389618 腾讯QQ:982532733 手机:18780320066

    绵阳企业网部分资料来自相关合作方及互联网,版权所有请勿复制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