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小伙子孙友元网上卖垃圾桶,年销售收入达560万元——
“科创孵化器” 造就业界神话

孙友元和他销售的垃圾桶
26岁的三台小伙子孙友元,自己创业在网上卖垃圾桶,一年的销售收入达到560万元,创造了业界神话。孙友元的成功,得益于他从上学时期就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孙友元说,网络是他和小伙伴们施展拳脚的最好平台。
□ 本报记者 杨檎 文/图
办网站,一下赚了十多万
跟别的许多互联网创业者相比,孙友元有自己的优势——上大学时,他学的专业就是电子商务。还在上大学时,孙友元就创办了一个网络工作室,并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我那个工作室主要做两方面的业务,一是搞了个电影网站,让用户免费看电影,我得广告分成。另一个是给企业提供网络营销服务。干得还不错,挣了十来万元。”
2010年大学毕业后,孙友元回到老家三台,并用在学校开工作室挣到的本钱,在三台开了家电脑店,专卖品牌电脑。半年后,他又开了第二家店。“开实体店太辛苦了,还要请人守店,而且要请懂得起电脑的。早些年开电脑店还赚得到钱,我开的时候,网络对数码产品的冲击已经越来越大了,实体店的利润已经非常小了。”
思前想后之下,孙友元决定再回网络,他关闭了两个门店,和朋友一起在德阳搞了个网络商城,自建网络平台做代购,销售200多个品牌的运动服装。“结果这次创业很快以失败告终,我们两个人一人还亏了5万多元。”
2013年初,绵阳互联网联盟聚会,闲着没事的孙友元跟朋友一起进入了这个圈子。“那时候我还是想在网上做点啥,但不知道究竟该做什么好。在互联网联盟里,我认识了一帮朋友,经常跟他们泡在一起,请他们帮我出主意。后来,他们建议我做环卫电商项目,说直白点,就是在网上销售环卫垃圾桶。为什么他们支持我做这个呢?因为当时在网上做这行的很少,利润也还可以,而且还没有大型的平台让它形成气候。”
在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对电子商务情有独钟但对环卫领域完全陌生的孙友元,怀着激动又紧张的心情,入驻热情相邀的绵阳科创园区“科创孵化器”,开始了他的再一次创业。
做电商,专卖“另类产品”
在创业初期,孙友元跟一家生产企业合作,自己建了个平台,帮这家企业在网上进行销售,收入五五分。“效果挺不错,半年后,我决定自己单干。2013年11月,我注册成立了‘环泰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在网上销售环卫垃圾桶。”
2014年初,孙友元的“环泰桶业”电商平台正式上线。让他兴奋的是,生意居然好得出奇!“以前绵阳好多单位包括中物院、长虹等等,都在花园批发市场买垃圾桶,现在我给他们送货上门,还包安装,他们当然都愿意买我的产品了。”
很快,孙友元的垃圾桶就卖到了省外。因为环卫垃圾桶属于大件,又是冷门产品,一般的生产厂家只能覆盖本地区域,不能像别的轻便产品那样可以把这个省生产的东西销到别的省份。“我就找厂家代工,比如绵阳无法给西藏的客户供货,那我就在西藏当地或者附近找生产厂家合作,请他们帮我生产,然后就近发货。”
一年之内,“环泰桶业”的垃圾桶就成了贵州、浙江、甘肃、西藏等地的“街头一景”,新疆岳普湖风景区和贵州茅台镇等地的市政垃圾桶上,也都打上了“环泰桶业”的印记。
如今,孙友元的创业团队已经由最初的3个人,壮大到5个专职、3个兼职,他还在中物院、贵州怀仁、浙江永康和新疆乌鲁木齐分别设立了办事处。“公司总部接到订单后,就分给这些办事处,让他们联系当地厂家代工,再给客户送货上门,并包安装和维修。既为客户节约了运费,又节省了双方的时间。”
像许多创业者那样,孙友元的生意也并非完全一帆风顺。“刚开始的时候,为了平台早日上线,经常熬通宵,根本没有休息时间。在网上还遇到过骗子,还被骗过钱。”孙友元说,全靠信念和坚持,他和伙伴们在走过了最初的辛酸与艰难之后,终于迎来了曙光。
在网上,一年走了十年的路
“现在到处都在搞智慧城市建设,我们的环卫设施和产品也要升级。未来两年内,我们要开发一种智能垃圾桶,就是垃圾桶上可以充电,可以加入二维码。比如一位游客到了某个陌生的城市,手机没电了,可以在街头的垃圾桶上很快充上电。扫一下二维码,这个城市的概况和附近有哪些吃的、住的地方,都能一目了然。”孙友元说,他们公司正在跟厦门集美大学合作研发产品。“我们的自建电商平台也要升级。现在我们是绵阳第一,四川第三,两年内我们要力争做到全国前十。”
在互联网上几经沉浮的孙友元这一次终于成功了,他的公司获得了“2013百度诚信商家”、“2013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2013绵阳互联网联盟优秀创业者单位”等荣誉称号,同时成为“绵阳科创区企业家协会”会长单位、“绵阳互联网联盟”会长单位、“绵阳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会员单位等等。
孙友元说,创业过程中他最感激的,就是绵阳的“科创孵化器”。“感谢科创园区,把我们接纳进‘孵化器’,办公、住宿都免费,真的是‘拎包入住’,还在很多细节上为我们提供帮助。没有政府的扶持,我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有这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