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凌晨4点钟就起床了,天没亮硬是摸着摘葡萄。”潘德全的爱人王思芳利索地剪下沉甸甸的套袋说:“今天要交8000多斤货呢!”
8月29日下午2点,游仙区柏林镇洛水村潘德全的5亩葡萄地里,密密的枝叶间看不见人,爽朗的说笑声却不时传来。
在潘德全家,六七个工人正忙着为采来的葡萄分类、包裹、装箱。受老乡、柏林镇兴民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四明之邀,来自成都龙泉驿的运销商范甫飞一大早就赶来收货:“这种‘富乐紫珠’口感巴适,每斤能比市价多卖三四毛钱。我们明早5点前,就要把货送到重庆沃尔玛超市及批发市场。”
看着堂前、屋后、院坝里丰收的葡萄即将变成红刷刷的票子,潘德全眼中闪着喜悦,“我们从7月份就开始采摘了。最开始自己卖,每天能收回千把块钱现票子。今天最后一批收完,这一季毛收入大概5万元左右吧!”
潘德全是兴民葡萄合作社的一员。2008年“5·12”地震,他所在的柏林镇洛水村七八成房屋倒塌毁损。通过国家补助、红十字捐赠、信用社贷款,洛水村建起了游仙首批重建集中安置点,老潘家也住上了200多平米的新房。然而,5万多元的贷款却让一家人犯了难:靠土地里刨食,啥时能还清这笔“巨款”啊。
老潘们所急,正是镇政府所想。房子还没完工,镇上产业重建就落子布局了。几番调研论证后,大马士革玫瑰、巨峰葡萄、无公害生猪,以及后来的高档林木、金银花、山林鸡等相继落户柏林。潘德全也一气栽下12亩葡萄苗。
然而由于技术不过关,到2010年夏,本是葡萄初挂果、见效益的年份,老潘家葡萄却只长枝叶不结果,千辛万苦仅收了百把十斤酸果子,一分钱没卖成。一家人的心瓦凉瓦凉:“明年还不行,就只有扯苗子了。”
去年春,镇政府再次带果农们到成都龙泉驿取经,结缘当地经销商张四明。作为全国有名的“水果之乡”,龙泉驿水果最多时有近40万亩,近年来也在逐步走出去,转移扩大产业优势。张四明“农转非”后已无地可种,熟稔水果种植的他也在找机会。
一方求贤若渴,一方跃跃欲试,双方一拍即合。张四明当即包下柏林镇80亩地建示范基地,并牵头成立了合作社,从坐地施肥到修枝上袋,从防病管理到采摘销售,为社员提供全程服务。有了产销保障,合作社很快发展壮大,社员达到300多户,种植面积也扩大到1100多亩。
奇迹当年就得到印证。潘德全家留存的5亩葡萄亩产一下蹿升到2000斤,口感更是令人叫绝。全家种葡萄进账3万多,一举还清建房贷款。今春,初尝甜头的潘德全将种植面积恢复到11亩。“预计明年能挣7、8万。”
同行的柏林镇镇长蒋睿介绍说,该镇将以兴民合作社为依托,三年内发展有机葡萄种植3000亩,建立年产100万株种苗基地,打造“富乐紫珠”名优葡萄品牌,将柏林建成真正的“水果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