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 循环经济 >

能源总量“紧箍咒”倒逼发展方式转型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12-01-04|浏览次数: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这个能源供给侧管理的新手段,将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无视能耗单纯追求GDP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历史。


  “十一五”总量超标


  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需要一个更加合理、稳健、健康的能源结构。


  改革开放到上个世纪末,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番保两番”,即能源消费翻了一番,国民经济翻了两番。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到目前,基本上是“一番保一番”。


  “十一五”期间,虽然经济增长目标超额完成,但能源消费总量“天花板”却被突破。GDP实际年均增长11.2%,远超预期的7.5%,而能源消耗总量增长到了32.5亿吨标准煤,超出控制目标5.5亿吨。其中,全国煤炭消费总量早在2009年就已经突破30亿吨,远超过“十一五”25亿吨的规划目标。


  “如果继续敞开口子供应能源,能源资源支撑不住,生态环境承受不起。”清华大学低碳研究院院长何建坤这样表述。


  进入“十二五”,我国能源需求将继续呈刚性增长。根据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按“十二五”平均GDP年增长8%、实现5年能源强度下降16%计算,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即是40亿吨标准煤。而按照“十一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来计算,“十二五”末,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将超过40亿吨标准煤。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城镇化率要提高4个百分点。而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最新的课题测算结果,近15年来,在能耗方面,我国城镇化每增加1个百分点平均需多消耗能源4940万吨标准煤。


  从能源构成来看,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而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7%、烟尘排放量的70%、人为源大气汞排放量的40%,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都来自于燃煤。理论上,1吨煤燃烧后可以产生8~9公斤氮氧化物。可见,能源消费总量的持续增长对污染减排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要实现“十二五”减排目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重要途径之一。


  可再生能源不在控制总量内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可以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抑制我国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目前我国消耗了世界20%的能源,却仅创造了世界10%的经济总量,过多的能源消费反映了我国依赖能源资源支撑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发展方式。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江冰近日公开表示,我国“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将于近期分解落实到各地政府,各地能源消费总量将受到严格控制和考核。但为体现鼓励可再生能源及能源节约的政策,各地在水电、风电、太阳能及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新增消费量在考核中将被扣除。


  他透露,对各地“十二五”期间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考核将“开一个口子”,即对各地新增加的水电、风电、太阳能以及能源综合利用如煤矸石发电等方面的能源消费量将给予扣除。


  然而,一些地方发展冲动依旧强劲,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阻力重重。今年初,多个省区明确提出GDP总量或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10%、12%、13%甚至5年翻番的目标。


  从实际发展数据看,2011年上半年,除京、沪外,29个省份上半年GDP增速均超过全国9.6%的水平。经济快速发展造成部分地区用电比较紧张,能源需求十分旺盛。


  虽然目前具体的控制目标还没有敲定,但可以预见的是,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的分解上,地方政府的讨价还价将会异常激烈。此前有消息说,国家能源局拟定的控制目标在41亿吨标准煤左右,而各地上报的能源消费预期总量则超过了50亿吨标准煤。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后,各地能源消费总量是固定的,意味着捆住了地方经济粗放式增长的手脚。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分析说,在单纯考核能耗强度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做大GDP来稀释。和节能指标相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对地方政府可能更具“杀伤力”。


  江冰说,“十二五”期间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一项任务是要建立协调机制和评价体系。中央政府会将总量控制目标落实情况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的重要内容,同时会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完成情况与各地新上能源项目及新上高耗能项目挂钩。


  “十二五”期间我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工作,将以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目标为抓手,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节约用能,限制过度用能。


  有关专家介绍,我国今后1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将“分两步走”实现:第一步,“十二五”期间重在制定措施和建立机制,在全国形成合理控制的思路和氛围;第二步,“十三五”期间要力争全面形成效果。

 
Copyright © 2022-2042 绵阳企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4007806号-1
邮箱:100297530@qq.com

手机:0816-2389618

手机:0816-2389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