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正式发布《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将通过5年的努力,使中国“三基”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2020年,将形成与主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能够满足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对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的需求,从而使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得到改观。
高端产品滞后于主机需要
“在工程机械行业存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锁喉之痛,70%的利润被进口基础件所吞噬。”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理事长沙宝森告诉记者,国产轴承、齿轮、紧固件等机械基础件国内平均市场占有率能达到65%左右,中低端的产品基本可以自主解决,但高端产品有些性能指标和生产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机械“三基”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产品品种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多种普通机械基础件产量和产值居世界前列,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门类齐全、能满足主机行业一般需求的生产体系,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2008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持续位居世界首位,主机和重大装备的集成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然而,高端“三基”产品跟不上主机发展的要求,高端主机的迅猛发展与配套“三基”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的瓶颈。“十二五”是实现由装备制造大国向装备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三基”产业、提升产品水平、增强配套能力十分关键。
制约因素有待突破
当前我国“三基”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主机并被固化在产业链中低端的状况应该尽快扭转,提升“三基”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刻不容缓。
“多年来沿袭的生产制造习惯,让我们对零部件的生产细节重视不够,而且生产工艺、原材料质量跟不上,让企业在进军高端产品领域的过程中历尽艰辛。”沙宝森一语道破行业差距的关键。
“要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优秀的科研人才。”沙宝森说,由于多年来对零部件产业重视不够,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协会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推动行业人才的培养。
零部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偏低,设立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行业自主创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11月25日,浙江奉化市筹建的国家气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批复。这一产业“国字号”检验中心在全国还是首家。
沙宝森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是协会大力推进的公共服务平台之一,现在协会还在筹划行业研究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平台。“我们希望抓住零部件产业提升的机遇,为企业发展提供好配套服务,让零部件产业实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