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监局局长邵明立上周在药监系统工作会议上透露,全国各省的基本药物增补品种将在2013年2月底前,全部纳入药监系统的电子监管平台。这意味着,在国家307种基本药物的监管基础上,药监系统已确定再度扩权,将利用电子监管平台监管全国各省的基本药物增补品种。而有专家则指这套旨在解决基本药物的生产、质量和配送问题的系统其实治标不治本。
电子监管平台缘起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套电子监管平台与之前国家类307种基本药物的低价相伴而生。据了解,从2009年8月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各地的大部分药品中标价格要比在此之前的价格低上许多,按卫生部公布的数据,平均价格要比以往低25%,这使得相关的生产企业的利润非常低。为了防止生产和配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国务院医改办发文要求对基本药物实行全品种电子监管。
有卫生系统内部人士透露,对于该项政策的执行者,之前国家曾考虑过发改委、工信部和药监局,后来由于药监局在质量监管上的优势,再加上其多方争取,最终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的工作交给了药监局。药监局于2010年8月正式推行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工作,首先将307种国家基药品种纳入监管范围。
为了顺利推行该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国家药监局曾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制药企业加入电子监管网的费用由国家承担,为此药监局还申请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用于为基本药物生产企业配备数字证书及开展培训。
然而即便如此,相关企业还是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有药企负责人对记者透露,药监局只是负责入网费用,企业还需花钱购买硬件和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据介绍,生产企业要在不同类型的包装上赋码,需要先加入药品电子监管网、购买赋码设备、增加人员等。据称,该药企为进入电子监管平台的耗费高达数百万元。
该药企负责人表示,目前基本药物的中标价普遍偏低,其利润实在少得可怜,如果不是着眼于未来,再加上国家药监局的强制力,如此大费周章对于企业来说确实有点得不偿失。“但别人都争着入网,你偏不入网有点说不过去吧。”该药企负责人苦笑道。
业内人士质疑治标不治本
药监局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援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边振甲的说法,称基本药物电子监管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让患者手中拿到的每盒基本药物全部带有电子条码,即药品的“电子身份证”,从而实现监管部门对基本药物从生产到流通以至到使用的全程电子监控。制药企业利用电子监管码可以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实现对药品的产品防伪、质量追溯、问题召回、打假执法、责任追究。公众也可以通过电子监管码在网上查询到药品的具体信息,辨别药品的真伪。
而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则明确对记者表示,目前基本药物制度在推行过程中碰到的诸如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根源还是在于中标价格过低,企业没有多少利润,积极性无从谈起。企业生产销售药品是市场化行为,因此解决问题的最彻底的方式还是要回到市场中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解决。而目前政府关于基药的政策频出,让企业有点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