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加快“三农”发展,这意味着,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带动新一轮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支农“热潮”,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
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信息化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总体看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主要从农产品生产、产品以及信息流通渠道建设及长效机制的维护等方面,明确了今年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首先,在农产品生产领域,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中央一号文件第二部分强调,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具体而言,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增产增效并重,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其次,在流通领域,中央一号文件第六部分强调,要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主要通过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在信息化长效机制维护上,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以信息化手段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已成大势所趋,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信息通信技术助力科技兴农
信息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传统的农业大国,当今,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开始凸显。但是,要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鼎力支持。
在政策层面上,中央一号文件的下发无疑是今年农业信息化建设最有力的强心剂,而在此前,农业部表示,2012年农业部将加大农业监测预警等信息进农家的力度,提升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将在全国开展“12316信息进农家”活动。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科研中的引入与应用,是现代农业依托新型信息化应用上迈出的一大步。物联网可以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物流和安全管理与溯源上也大有可为。
目前,中国电信信息化的“智能农业”,通过传感技术、定位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整合,可以实时采集温、湿度及光照等环境参数,对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进行自动监测和远程控制。不单单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日前正式完成全网农信通产品整合工作。中国移动12582产品体系整合了包括农业科技、农业政策、农业新闻、创业致富、市场供求、生活百科、农情气象、务工招工等8大类产品近5000个,涉及20个省用户近2500万人。中国联通目前正在全国范围积极探索利用3G、物联网技术服务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针对种植、养殖大户对作物和牲畜监控、温控的需求,积极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智慧网络。
推进农业信息化需要网络应用并重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除了需要克服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的问题外,目前亟待解决的是涉农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其中包括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以及农业生产等相关信息。由于信息不畅,对互联网和农技网等利用不够,缺少资金和复合型人才,信息推广服务不到位,法规不健全等等,造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在农业信息化具体的推进过程中,不管是农业科技的创新还是农产品的流通,市场信息的获取,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技术、信息平台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是主要的推手,而这些技术的主导者通信运营商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信息沟通以及农产品流通领域,运营商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建设,需要完善信息化平台、网络,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
信息沟通只是农业信息化的一部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中的应用才是题中之意。我国迫切需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及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