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 循环经济 >

科技引领游仙农业转型升级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12-05-30|浏览次数:

游仙区按照现代农业“一基五化”的发展要求,突出科技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农机化耕作水平,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科技示范园领跑特色种养


初夏时节,记者在街子乡回龙村经科菌业种植基地看到,几台5匹空调机在一排砖房前轰轰作响,一袋袋鲜亮诱人的金针菇、鸡腿菇、玉皇菇等10余个品种菌类正在空调房里“舒适乘凉”。“这4间空调培育室共投资20多万元,自动控制器可适时监测温湿度,保持菌类生长最佳环境!”经科菌业负责人贾中科介绍,在公司的带领下,周边已有上百户群众发展起了蘑菇、平菇等食用菌种植,每年可实现户平增收上万元。


经科菌业是游仙发展特色种植的一个缩影。目前,游仙类似这样的特色农业生态示范园已达60余家,发展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基地2万余亩,年实现特色经济产值2亿余元。


而走进年出栏生猪上万头的恒力通生态养殖园,干净整洁的水泥圈舍、自动饮水设施、适时控温消毒……工厂化的生产管理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全省现代畜牧重点培育区,近年来,各种特色养殖场在游仙蓬勃发展:白蝉桑兔、东林山林土鸡、街子八品无公害生猪闻名遐迩。目前,全区已拥有规模化养猪、养兔、养鸡、养鹅等专业养殖场170多家,带动发展年出栏生猪上百头或年出栏小家禽上万只的农村养殖大户达2000余户。2011年全区农民依靠养殖业,人均增收102元。


新品种新技术推动增产增效


与龙头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在特色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游仙区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大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使制种、粮油、蚕桑等“老三篇”焕发出新活力。“制种虽然活路多些,但收入也比普通水稻多得多!”云凤乡柏荣村水稻制种大户任治荣告诉记者,他家5亩田都搞水稻制种,年收入近2万元。借助日益完善的水利设施,游仙先后引进水稻制种公司17家,在18个乡镇建基地3.1万亩,年制种收入达8500余万元。


龙头企业成为新技术运用的积极推动者。2008年以来,借助省“科技富民强县”项目,游仙以仙特米业为实施主体,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实施优质粮油作物集约化种植及产业化深加工。仙特米业分别在新桥、忠兴、魏城等10余个乡镇建立国香、绵优等优质水稻基地10万亩及绵麦优质小麦基地10万亩,项目区群众年人均增收近百元。“以前一年最多养3批蚕,现在能养5到7批,收入翻了一番多!”谈及间套养蚕新技术,白蝉乡养蚕大户许建兴津津乐道。白蝉乡共有桑树近万亩、蚕农2500余户。位于该乡的仙力丝绸公司牵头成立合作社,在蚕农中普及推广新技术,大大提升了蚕桑综合收益。在龙头带动下,游仙7.8万亩蚕桑基地去年实现蚕茧产值1.8亿元,今年预计可达2亿元。
 


机械化耕种加速现代化进程


双抢前夕,游仙辖区各农机经营点人来人往,前来咨询和购买旋耕机、小型收割机、插秧机的群众明显增多。


玉河盐泉农机合作社的朱正享对水稻插秧机格外留意。“机插秧深度、间距一致,还能增窝增苗,每亩增效120元以上。”技术人员一边演示一边解释说。一番切磋后,朱正享现场拍板买下一台。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大中小型农机具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目前,游仙农机总动力达25万千瓦,水稻、小麦机收面积占可机收面积70-80%,全年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58%。


而随着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土地规模经营扩大,游仙各地村民正从家庭为主分散购置使用小型农机,向专业化合作化运用大中型农机迈进。目前,游仙区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已有8个,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各类较大型农机具500余台套。“请人工花费高、质量还难保证,‘以机代人’越来越受老百姓欢迎。农业现代化,就该这么搞!”石马鸿运农机社社员葛平一语道出村民的心声。 (刘小义 杨竹梅)

 
Copyright © 2022-2042 绵阳企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4007806号-1
邮箱:100297530@qq.com

手机:0816-2389618

手机:0816-2389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