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在整个市场寿命期间,会遭遇浴盆曲线的变化,茶企也是如此,其在行业内立足,靠的就是产品。
正如留声机被磁带取代,磁带又被CD取代,在数码产品的铺天盖地之下,CD的命运却每况愈下。这就是产品经历浴盆曲线最好的证明。那么,当传统茶叶市场发展饱和甚至产能过剩之时,茶叶企业又该如何寻找突破口?
不少企业想到了现代茶叶,即研究开发深加工产品。那么,所谓的产品转型,真的是企业最好的方法吗?
我看未必,转型,并不代表市场能被打开,特别是对那些市场调研并不充分的企业。研发成本、人力成本大量投入,结果却只将成品放在了企业的陈列架上;想要走向商超,最终却被条码费、入场费等绊倒。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没有。倘若企业当初一头热,将所有的流动资金全部投入,这便意味着企业的资金链将被生生折断。
但是,倘若不转型,茶企也可能坐以待毙。原茶的市场份额难以拓展,替代性竞争的不断加剧,迫使企业有所行动。就拿近几年崛起的花草茶为例,它已形成了原茶的重要替代性竞争者。如今,有很多人开始关注的是茶类之间的竞争、品牌之间的竞争,却忽视了这一竞争者队伍的飞速拓展。
我们暂且不论茶企浴盆曲线的耗损失效期何时到来,也不论原茶这一产品是处于早期失效期还是偶然失效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转型之路要打开,关键是怎样打开。一个生产清明团子的企业涉足烘焙类产品的生产加工,远远比从事家具生产的企业涉足烘焙类产品轻松。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转型之路,必须要在自己原有的优势产业基础上打开。正如,在科研力量、资金实力欠雄厚的前提下,原茶生产的企业与其从事茶氨酸、茶黄素、茶多酚的提取与研究,不如考虑如何将茶园的废弃物有效利用;进行速溶茶生产加工的企业与其想着将怎样把茶消臭剂和抗菌剂应用到空调器上,不如计划如何用类似速溶茶的生产工艺进行茶树的花果实根茎的开发利用。
总而言之,无论是那些从事原茶生产的茶企想要转型成为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还是那些从事速溶茶原料供应的深加工茶企试图走向终端产品市场,企业首先要有的态度,还是谨慎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