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首页 | 加收藏 | 回首页 | 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指南 > 国务院月内三提简政放权 审批下放名单或6月公布

国务院月内三提简政放权 审批下放名单或6月公布

发布时间:2013-05-14来源:第一财经日报王子约字号:
 

  不足一个月,国务院已三次强调简政放权。

  昨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李克强总理强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第一财经日报》从国家发改委获悉,首批下放权限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力领域。相关部门将从6月开始,适时公布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名单。

  发改委人士透露,在最近几批的放权中,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是重要目标之一。在昨日的会议上,李克强强调要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硬任务。

  稳增长刻不容缓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较3月份上升0.4个百分点。4月经济再次弱于市场预期,无论投资、消费,还是工业的同比增速都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特别是支撑中国经济回暖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继续回调。

  财经分析人士称,数据显示我国宏观经济目前“稳增长”迫切。与过去立项投资的策略不同,李克强在昨日会议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在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举措,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客观要求。

  李克强强调,要以简政放权稳增长。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打开转变政府职能这扇大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这是不花钱能办事、少花钱多办事的“良方”。

  某外资银行分析师对本报表示,高层示意优先把含金量高的、对稳增长见效快的审批权放下去,以市场化的手段来刺激经济的做法非常大胆。但配合其余条款来看,国家在大力“放”的同时更强调“管”。

  此外,李克强还提出要以简政放权推转型和以简政放权促就业。随着699万毕业生就业季来临,保就业、保增长任务艰巨。

  6月起公布下放审批名单

  新一届政府成立一个多月内,两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共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事项。然而,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官方下放名录公布。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处获悉,4月底,发改委已将相关下放名录递交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安排,国家发改委将在6月前发布新修订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修改出台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管理办法,公布取消审批投资项目、下放地方审批的项目。

  事实上,自2001年9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以来,10年内国务院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超过2000多项,其中包括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等。

  该人士介绍,近期下放的133个审批项目,主要是与企业投资审批事项紧密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旨在减少中央职能部门对地方及市场主体的直接微观干预。发改委首批下放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其中将大幅下放水电、火电、风电、电网、油气管道等能源项目审批权限。

  遏制产能过剩

  2012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绝对过剩。一季度末,钢铁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呈现出继续上扬态势,整体资产负债率高达61.52%,环比继续上升。类似的行业还有玻璃、水电、水泥、光伏、有色金属等等。尽管亏损严重,但诸多领域新建项目仍屡禁不止。

  “要腾出更多精力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硬任务。”李克强在昨日会议上说。

  赛迪智库世界工业研究所近日发表文章指出,要遏制产能过剩,需坚持“市场调节机制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则。撰文者吕萍认为,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遇到产能过剩问题主要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政府通常发挥引导性指向性作用,少见生硬的扶植手段和过多的干预手段。

  上述发改委人士介绍,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和调控的重点,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很多调控和引导政策,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近日媒体报道称,国家准备出台“关于化解产能过剩指导意见”,多部委正对此积极调研并制定相关意见,不久将以书面形式报送国务院。

  根据总的规划,今后将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增项目,违规建设项目也将严厉整治。另一方面,通过能耗指标、环保核查标准、银行信贷、问责制等提高行业门槛,以市场化手段实现优胜劣汰,从而防止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

  在全国两会期间,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称,化解产能过剩的思路是“疏堵结合”,既要淘汰落后,加大兼并重组,又要提高行业门槛,严格限制新增项目。

  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也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还要尽快改变依靠行政审批的管理方式,转向更积极推动完善市场机制和减少政府干预,当务之急是严格市场准入,推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联动。

  “今年将出‘重拳’治理(产能)过剩问题,这是肯定的。”上述发改委人士称。
  

      国务院发出转变职能“动员令”:该放的权力放掉

  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

  李克强强调,落实不力将“问责”并纳入“考核”

  国务院就确保机构职能转变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发出“动员令”。国务院13日上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时指出,新一轮转变政府职能的大幕已经拉开,要严格落实任务和责任,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要把职能转变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建立长效机制。

  李克强指出,新一届政府成立一个多月内,两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事项。开弓没有回头箭,下一步还要继续推进,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

  李克强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李克强表示,要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许可、审批,切实防止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

  李克强指出,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食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让不法分子付出付不起的代价。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把政府工作重点放在“保基本”上,在非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作用。必要的行政审批也必须规范,防止滋生腐败,做到标准明确、程序严密、运作透明、制约有效、权责分明。要腾出更多精力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硬任务。

  李克强表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行政权力必须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运行,同时也要依法规范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

  “这次勾画的是行政体制改革蓝图和总纲,也是对行政体制改革路线图的总体审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个月来新一届政府快马加鞭,凸显了推进职能转变不拖不等、言出必行的决心。记者了解到,3月28日对外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明确了国务院职能转变各项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后,机构改革进入“加速期”,除了多部委开始积极调研酝酿审批权下放的相关事宜外,4月24日和5月6日国务院两次召开常务会议决定继续强力推进改革落实,分别决定取消和下放71项、62项行政审批事项。

  多位专家表示,和此前不同的是,这次无疑给正在推行的行政体制改革下了一剂“猛药”。作为机构改革的切入点,这次把重心放在了如何更有效地落实“简政放权”上,特别是提出建立问责制,把职能转变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建立长效机制等。实际上就是要冲破利益阻力,防止改革在执行中“变味”。

  “会议强调了权力下放的同时责任也随之下放,政府职能要在行政许可的范围内、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运行,并用‘问责制’和‘年度考核’等建立起强大的制度约束框架,政府正是在给自己加码而不是减压。”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这确实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

  竹立新坦言,本轮机构改革中,政策落实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利益博弈”,简政放权必然意味着某些政府部门要把手中的权力“放掉”,在落实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很多阻力。而一旦和考核与问责挂钩,一些阻力就会“不攻自破”,改革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在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看来,相比之前出台一些政策小修小补,下放审批权是对制度进行的改革,实际上也是希望通过简化审批,还原市场竞争环境,通过市场的手对经济发展进行优化配置。这就意味着,一些固有的利益格局将被打破,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有望获得更多和更公平的机会。

  “这是政策从口号到落实的过程。”张春晓表示,会议为规划布局、标准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放”和“管”。市场会失灵,政府也会失灵,政府的职能要随着市场调整,该归市场的一定要放下去,让市场发挥作用;而需要政府规范的一定要管好,在事中、事后用科学手段监督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

  发改委投资所研究员王元京表示,事实上,审批权下放和取消是多年来一直想推动的事情,但是一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轮审批权下放决心很大,从高层开始推动,并且要求形成上下联动的机制,系统性推进,是以改革促发展的典型案例。审批权下放将成为一个突破口,有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依法行政,并且带动一系列市场化改革,进而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今年是十八大之后的开局之年,以政府转型与改革带动全面改革的重点突破,各方面有着很大的期待。未来5至10年“五位一体”全面改革的关键和重点仍然是行政体制改革。(经济参考报)
  

      国务院常务会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新举措解读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从个人境外投资、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扩大新三板试点和规范多种投融资方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资本市场发展的任务。

  逐步扩大民间对外投资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建立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尽管开放个人投资境外市场可能导致资金外流,但市场对这一政策普遍予以好评。

  业内专家指出,建立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是当前深化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开辟境内投资者的新投资渠道、配合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实施、分散和化解国内金融风险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早在2007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就拟批准我国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拟推出“港股直通车”,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近年来,境内资金投资境外市场主要是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形式,但个人投资海外已显示较强的需求。

  今年年初召开的央行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将在今年稳妥推进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试点,积极做好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试点相关准备工作,逐步扩大民间对外投资。

  中小投资者权益有望获更多保护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制定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相关政策。这在资本市场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中小投资者权益将受到更好保护的信号。

  数据显示,A股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占比超过80%,但是中小投资者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往往缺少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来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说,广大投资者是整个资本市场的基石,但我国当前资本市场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仍显薄弱,投资信心经常遭遇打击,中小股东权益也常受损害。即使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投资者依然深受虚假陈述、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三座大山”的压迫。

  近年来,证监会加大了对投资者保护的力度,成立了投资者保护局,并把投资者保护作为证券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中小投资者权益仍然难以得到实质性保障,亟须加大力度。

  扩大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出台扩大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方案。这意味着新三板市场将能够覆盖更多地区,更多中小企业将从中受益。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近期表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去年启动扩大试点,4个园区纳入试点范围,其他地区企业受试点范围所限,目前还无法在新三板挂牌,各地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多次提出尽快扩大试点范围。

  该发言人说,新三板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扩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有利于完善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对接机制,改善中小微企业金融环境,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促进解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和就业问题。

  发言人说,同时,对缓解交易所发行上市压力、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在组织做好首批扩大试点工作同时,将积极做好进一步扩大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

  资本市场发展将趋向平衡

  一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由于重融资、轻投资而饱受诟病,股债比例不协调的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规范发展债券、股权、信托等投融资方式。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有利于完善中国金融市场投融资功能的平衡,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证监会一直在努力发展债券市场,以期改变“大股票、小债券”的局面。除公司债外,证监会推出了中小企业私募债。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底,66家证券公司共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171只,募集资金规模199.49亿元。

  可以预期,债券市场发展将是近期资本市场的一个着力点。上海证券交易所表示,将继续丰富交易所债券市场功能,整合交易系统,健全评级、估值、增信、发行交易和做市商体系,挖掘股债联动优势,支持商业银行通过交易所市场发行长期次级债或者优先股补充资本,探索资产支持证券、信保产品挂牌转让等创新产品,形成债券市场整体创新优势。(新华网)

 

绵阳企业网

 (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热点图文

  • 【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高峰到石
  • 绵阳市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在梓潼
  • 代宏现场指导景区形象标识建设
  • 打通科技与金融通道 建设科技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商业合作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2011-2015 绵阳企业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6020961号-2

    绵阳企业网 永久域名:www.8160816.com 联系电话:0816-2389618 腾讯QQ:982532733 手机:18780320066

    绵阳企业网部分资料来自相关合作方及互联网,版权所有请勿复制建立镜像。